无论是和田玉爱好者还是经营者如今的修养水平都有所提高。茶余饭后的闲谈中也都会带一些颇具文采的词汇,“君子如玉”可能是大家最多言及的四个字啦,但多数人只是浑浑噩噩的理解这四个字是讲老祖宗认为品格高尚的人与和田玉有诸多共同之处,至于究竟此二者有哪些地方相似,就不得而知了。
另一方面,今天我们对于和田玉的鉴定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其一是正规检测实验室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其具体的理化指标进行实际测量,从而确定其成份。这种手段的优势在于科学客观,但其劣势在于难以应用于市场实战,尽管有小型化的设备可装入检测箱,便于携带。但你几时曾看到玉器市场上有人拎着工具箱逐件鉴定购买和田玉的?实在是怕被当成“棒槌”。丢不起那个人啊!偶尔有在电视上学到只言片语,拿小型显微镜勘察古玩城的老先生。只要他从口袋中一掏出自己的“法宝”来。店主也就立时知道是自以为是的“大明白”来了,可以按方抓药——忽悠他。
而在玉石爱好者之间流传甚广的另一类和田玉检测方法有的光怪陆离,有的貌似科学严谨,可谓千奇百怪。例如早期的在玉石上烧头发,用小刀刮玉石表面,用玉石划玻璃等方法。未必全无科学依据,但土味十足下掩不住很多破绽。而进来的聚光手电透射看结构,量杯悬挂比重法测密度等方法,虽然较之前的手段有所进步,但内行人都知道,这些不过是网红商家们作秀的把戏,所测的这些粗浅数据对于和田玉鉴定并没有太大意义,要不然何需在大学中开设珠宝鉴定专业,掌握初中物理不就能确定玉器真伪了么?
话复前文,一方面古人君子以德比玉看似空谈,另一方面今天和田玉爱好者对其检测进退两难,那么古人在没有现代化科学检测仪器的情况下,将和田玉区分于众多的相似矿物中的呢?这是否对我们今天的玉石认知与鉴定有些借鉴意义?
这我们还是先要从“君子如玉”这一说法谈起,最早这一词句见于《诗经》、国风、秦风、小戎篇中,原文为“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主流学者认为这是一篇歌颂秦襄公争西戎的文字,以女子的口吻称许其夫品格高洁,纵观全诗,并未对玉石有何探究夸耀。
此后人们还在《礼记》聘礼篇中找到了相关文字,原文是讲子贡问夫子人们为什么会重玉纵欲而轻瑉、是不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孔子阐明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并陈述了其“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的玉石价值观,并被后人总结为和田玉的“十一德”说。
比之更为流行于世的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仁、义、智、勇、洁”玉有“五德说”,当然此外还有孟子、庄子等先贤的多种玉德观念,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就不在此一一详加剖析解读了,有机会在喜马拉雅的音频中再与大家分享吧!虽然这些玉德说难免有所矛盾冲突,甚至难免刻意附会之嫌,但为什么一众先贤都会将自己必生追求又推崇备至的人格比喻成同一种美石?而这些人所独有的高尚品德又与和田玉有哪些共通之处,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这些“玉德”来对今天的和田玉鉴定,并以此来品评玉石本身的质地优劣呢?
总体看来,古人用于比拟君子德操的和田玉特性多为这种玉石身上的物理特性,我们完全能以“玉德”来倒推优质和田玉应具备的性质,将之应用在日常的和田玉选购不但有助于鉴定其真伪,评估其收藏价值,甚而可提升我们的和田玉欣赏水平和人生价值观。而且以“玉德”鉴玉、赏玉,不但准确无误高下立分,而且简单易行,无需过度依赖各种设备外边参与。
众多“玉德说”,看似眼花缭乱,莫裹一是,但应用到玉器鉴定中无外乎从三个方向上对玉石加以考量。其一,视觉上内部的半透明,光色在渐变漫射,光泽柔和,表明油脂光泽,即不刺眼与不是暗淡无光。“温润而泽,仁也”,就说的这一点。当这一点在《说文解字》中被解读为“智”,我们在此且不分别。
其二,触觉上优质和田玉油润且质地坚韧紧密,刚柔并济,以至表面光滑洁净,纤尘不染。“缜密以栗子、知也”,“廉而不岁、义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枝、洁之方也”,这些都是古人在触觉上结合视觉感受对和田玉内部结构与外在质地的总结下得出的论断。
其三,与今天的玉器鉴定区别最大的是古人对敲击和田玉制品所得到的声音也有一番详细描述。“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注意此间的“专”字学界争议颇多,在此不加详述)。这都是对和田玉所发出的独特声音的描述和称颂。我们也可在聆听这动人的声音中分析其质地的良恶。
上述只是参玉在读书与和田玉收藏实践中的些许浅见,时间仓促难免颇多疏陋,且做抛砖引玉吧!望对诸君日后的和田玉购买品鉴略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