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瞭望古老和田新风扑面新华社客户端
TUhjnbcbe - 2025/1/20 10:42:00

涝坝水、红柳芭子房、驴车,昔日和田的“老三样”已被自来水、安居房和电动车取代

随着就学、就业情形的改变,过去日上三竿才会“睡醒”的乡村,如今早晚变得越来越热闹

从冷眼旁观到笑脸相迎,“看看他们的眼神吧,你会看到真正的脱贫成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丁建刚郝玉

曾经,贫与难夹击着新疆和田。

南倚昆仑,北靠塔克拉玛干,夹在雪域高原和大漠黄沙之间,高寒、酷热并存,这里虽有过“丝路重镇”的高光时刻,但因气候干旱、偏居一隅,加上一度深受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侵蚀,贫穷和落后面貌迟迟难改,“贫中之贫”“难中之难”的喟叹如影随形。

如今,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声里,古老和田新风扑面、活力迸现。

穿行在片片绿洲间,不仅可以看到大漠变通途、老城旧貌换新颜的跨越,见识从毛驴到“电驴”、从田间到车间的跃进,更能感受到民心向好、干群同心的精气神。生活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的人们,正在摆脱贫困,敞开胸怀自信地拥抱现代新生活。

顾客在新疆和田市鸽子巷一家艾德莱斯绸店挑选商品(5月26日摄)沙达提摄/本刊

消失的绿洲老三样

走进连片贫困面最大的和田绿洲,涝坝水、红柳芭子房、驴车,这些当地居民熟悉的“老三样”已难觅踪影,已被自来水、安居房和电动车取代,更多的变化在农家的庭前院落里发生着。

“村里的涝坝没有了。”70岁的伊敏·吐尔逊说,去年自来水通到家里,卫生又方便。

涝坝,是挖出的积水坑,用于储存雨水。由于储存时间长、人畜共饮,水污染严重、病菌滋生。年,新疆所有村庄接通了自来水,多万农牧民全部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涝坝彻底消失。

在南疆,过去人们大多住在用红柳枝条和泥巴糊成的芭子房里,四面透风漏雨、沙尘满屋。现在,家家搬进了政府补贴建设的富民安居房。

在于田托格日尕孜乡恰喀尔村,记者看到,富民安居房整齐排列,家家户户都在屋后搭起葡萄架,庭院里种植着蔬菜。“房子干净了,庭院也收拾利索了,以后还打算养鸽子。未来院子里会牛羊满圈、鹅鸽成群。”村民阿瓦汗·买买提明还搭建了6个小拱棚,种了万寿菊。

据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通过实施农村安居工程,新疆累计建设了万户安居房,彻底结束了贫困人口住危房的历史。

在南疆多地走访时,记者看到,村村都通了柏油路,村里文化室、广场、便民超市配套齐全,农牧民家水、电、暖、气、厕一应俱全,房间也按功能分出客厅、卧室、厨房和淋浴间,农户能“睡到床上,吃到桌上”。村民外出大都骑电动车或开车,村里通了班车,建起了停车场。村里的妇女化妆的多了,少数民族群众会说普通话的多了,老百姓不同民族的亲戚多了,乡村文化活动多了。

变化的背后,是党中央的关怀和新疆一系列扶贫政策帮扶。新疆每年财政预算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南疆贫困家庭劳动力3年10万人转移就业规划到年实际完成14.4万人,年新疆已拨付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85.1亿元……一组组数字真实映射出民生优先的理念,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进一步提升。

乡村“热点”在转移

南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在提升,生活节奏也在加快着。

记者发现,随着就学、就业情形的改变,南疆乡村每天的“热点”时间发生了变化:早晚变得越来越热闹,中午反倒冷清下来。

多年前,安外尔尼萨罕·多来所在的洛浦县洛浦镇克尔喀什村,直到日上三竿,村民才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而现在,每天清晨村庄都会在孩子上学、大人上班的喧闹声中醒来。傍晚,返程的人们又一次搅热了村庄。

随着一批扶贫企业和扶贫车间相继建成,过去闲在家里的妇女也纷纷进厂务工,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她们的长发飘起来、笑脸露出来,现在这些自信、大方的女性,在数年前,不少人还被黑色罩袍和面纱束缚着,走不出家门,也走不出乡村。

“能在家门口就业,以前想都不敢想。”安外尔尼萨罕说,现在她是工厂的熟练工,开始带学徒,每个月收入多元,家里脱了贫。

仅过去5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就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多亿元,新增纺织服装企业多家,累计新增就业超过45万人。同时,特色养殖、民族手工业、玫瑰种植……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在南疆扶贫扶智扶志的进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追求。每天傍晚,不少村民聚拢在村委会的远程教学教室里,听屏幕里的老师讲授种养技术、讲解法律政策。周末,村民自发组建的文艺演出队,在村村都有的大舞台上献演歌舞、弹唱节目,村里欢声笑语不断。

乡村里的夜生活也更有滋味。去年以来,在各级政府扶持下,和田地区各乡各村的小夜市相继“亮灯”。截至目前,于田县的乡村夜市已超过50个,不仅为部分贫困户就业增收提供了岗位,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还搭起农民自编自演的乡村舞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夜幕降临,诱人香味从灯火通明、炊烟缭绕的于田县兰干夜市飘散开来,美食和歌舞吸引着人们。

村民米尔古丽·阿不都拉赶来与好友小聚,烤肉、啤酒、酸奶粽子,朋友们边聊边吃,“我喜欢这里的环境,食材新鲜,摊主与食客、演员和观众,大家都是乡里乡亲。”

“卡德尔”助力农家

今年,新疆最后的10个贫困县将摘帽脱贫,全部集中在南疆,其中和田地区有于田县、策勒县、洛浦县、墨玉县和皮山县5个县。为了如期脱贫,数十万“卡德尔”(维吾尔语,意为“干部”)沉入乡村、住进农家帮扶贫困户。

据不完全统计,仅和田地区就有1.9万名各族干部奔波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从沙漠深处的墨玉县卡瓦克乡,到深藏于昆仑山腹地的策勒县恰哈乡,记者在采访中随时都能遇到忙碌的驻村干部。村民们说,驻村干部几乎每天都会上门了解情况、督促种养和务工,讲解惠民政策,并因户施策,想方设法避免有人掉队。

今年3月,汪波从乌鲁木齐来到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托格日尕孜村担任第一书记,虽时间不长,但村里最后4家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他早已熟记在心,琢磨好了每家的帮扶办法。

如今,于田县户未脱贫户,户户有人帮扶。“‘卡德尔’天天登门,我们都不好意思睡懒觉了。”村里的贫困户这样说。

“每天不是在村里,就是正在赶往村里的路上。”有驻村干部告诉记者,自己常记不清当天是周几,“因为每天都是工作日”。

“卡德尔”的付出,换来了乡村巨变,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记者随乡村干部入户,再也看不到青壮劳力闲卧家中的情形,他们或在田间、棚间忙种养,或在工厂车间忙生产,留在家中的老人则笑脸相迎,能亲昵地喊出每个干部的名字。

“感谢党和国家,感谢干部们的付出。”策勒县恰哈乡恩尼里克村村民阿瓦汗·买买提明说。

墨玉县委书记张冠军说,和田地处反贫困反分裂斗争第一线,脱贫攻坚不仅是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普惠民生的重要措施,更是引领人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之举。

“看看他们的眼神吧,你会看到真正的脱贫成果。”当地干部说,和田群众的眼神中少了冷漠,多了热情;少了惶惑,多了坚定。□

1
查看完整版本: 瞭望古老和田新风扑面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