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这是年7月15日拍摄的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笑脸合集(拼版照片)。地处山区腹地的神山村曾是江西省井冈山市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曾达30%以上。当地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和乡村旅游,村民收入显著增加,并在年2月正式脱贫。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乡思源扶贫产业园,工人在制作服装(年8月31日摄)。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村民马国才(右)、马婷夫妇在村里的养牛合作社喂牛(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琦昆现代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工作人员使用叉车搬运中药材(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当地群众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扶贫车间内制作笤帚(年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阿土列尔村高山区的31户村民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年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走下钢梯,走上楼梯,他们的居住条件实现历史性改变。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年11月11日在广西田东县思林镇龙邦村拍摄的村民和自家简陋的房屋(思林镇政府供图);下图为:年8月28日拍摄的当地为龙邦村新建的位于广西田东县思林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缝制棒球(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工作人员为当地农户铺设入户光纤(年6月10日摄)。喀什地区已于年实现光纤入户全覆盖。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的移民旧址已逐渐被绿色覆盖;下图为:戈壁荒滩上建起的红寺堡移民新村(无人机照片,年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金玉柚生态产业扶贫示范区,装载柚子的车辆在柚子园内行驶(无人机照片,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云南省镇雄县以古镇岩洞脚村幼儿园的孩子在操场上玩耍(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冠森摄
↑张桂梅和学生们在一起(年9月5日摄)。年,张桂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2年来,已有多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张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新华社发(陈欣波摄)
↑宁夏西吉县震湖乡陈岔小学的孩子在教室吃午餐,学生每天在学校有两顿国家提供补助的营养餐(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北京市援青支教教师、来自通州区陆辛庄学校的化学教师祁生贵(右一)在青海省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指导学校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病人在医院就医(年8月11日摄)。医院医院联合办医,是云南县医院。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医院内,首都儿科研究所的援藏医生韩同英(右一)进行教学查房时,与当地医生们一起研究入院新生儿胸片(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中国将同各国加强减贫交流合作,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为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在宁夏固原六盘山机场,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的务工人员乘包机前往福建(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引进的服装加工企业甘肃拓奇扶贫车间的员工在服装加工生产线上作业(年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与丈夫巫其石且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老家辗转来到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海域,从事海上渔排海参养殖。这是2月4日在渔排上拍摄的巴木玉布木(右)与丈夫巫其石且。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监制:郑卫统筹:鱼斓编辑:鲁鹏韩芳任鹏飞邓坚姚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