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既然一两田黄一两金那么一两和田子玉又
TUhjnbcbe - 2024/12/21 16:56:00
大家都知道,笔者一向是反对用克重来衡量和田子玉价值的,其主要原因是,我认为如此对待一种承载着文化信息的收藏品不够尊重。更何况子玉的质量千差万别,在尚未确定其具体的白度、油份、脂粉感、糯性、老熟气之前,就空谈克价几万,难免有虚妄之嫌。这就好比还没有确定您手上黄金的纯度是千足还是,回收者就急于给出价格,多少都有一点坑蒙拐骗的味道吧?但我也并不否认重量对于和田玉成交价格的参考意义,我们总不能完全忽略一块玉石的体量,将同等品质、不同份量的子玉等而视之。可是最早强调这一因素对于价值影响的,却并非和田玉,而是印石中的田黄。至少是在一些晚清民国的相关资料中,我就见到过“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记述。而且参玉早前也曾多次阐明过,若想通透的认知和田玉,不仅要深挖其本身的质量数据,更要将视野扩展到其它的玉石品种及收藏门类中去。因为在绝大多数的问题上,广度与深度都是成正比的。而在寿山、青田、昌化与巴林的鸡血这四种著名的印石之中,田黄不仅是最为名贵的一种,而且也是诸多特性都与和田子玉最为接近的。例如仅从外观上看,二者均为砾状的鹅卵石,而且都存在着石皮。和田子玉内部多为纤维交织结构,田黄则呈现与之相似的“萝卜纹”。某些子玉体表的洒金皮更是与田黄上的“血格”一般无二。质感上这二者皆追求润泽凝腻,而其成因又都是原生矿由自然风化而被淘洗出来的衍生矿物。山料~高山、山流水~坑头、子玉~田黄,三类产状基本上可以一一对应。由于田黄产自福州的寿山区域,集齐了“福、寿、田、黄”四字,颇为祥瑞,所以也被帝王用于祭祀活动。这又与和田玉的用途有了重合之处。如此,我才强烈建议和田玉爱好者们要涉猎这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二者还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例如田黄摩氏2.5的硬度,用指甲都能够划出痕迹来,这点就饱受诟病。反观和田子玉,不止硬度远超田黄,而且其经过了三千米落差,激流与岩石撞击考验出来的韧性,在整个自然界中也是无出其右的。倘若考量这二者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地位问题,田黄必然是在明代文彭之后,才被普遍应用于篆刻的。而和田玉与人类的结缘,则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于使用它们的地理范围,四大印石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南部地区,曾经使用过和田玉的人类文明却遍布欧、亚、美、澳几大洲,这都是田黄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十几年前本人到福州考察的时候,当地就已经有了“一两田黄六两金”的交易规则,可能是因为其产量锐减吧,也不知道时至今日的行情究竟怎样。但无论如何,通过上述这一番综合比较,优质和田子玉的价值总要比田黄略高一些吧?这样推想,现在真实成交价格尚且徘徊在小几千范围之内的精品子玉玉器,还真的有些被低估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既然一两田黄一两金那么一两和田子玉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