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扎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圣地”、“圣徒墓”。在伊斯兰教中主要指宗教首领、圣裔等显贵的陵墓。我国回族又称“拱北”,维吾尔族亦用于泛指坟墓。在新疆地区,麻扎不仅指宗教显贵的陵墓,伊斯兰政权的首领,著名穆斯林学者,以及在“圣战”中“殉教”的穆斯林的坟基也叫麻扎。另外,还有些麻扎则是以动、植物命名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是伊斯兰“圣战”),新疆的麻扎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在天山南北、城镇农村,麻扎星罗棋布,尤以南疆喀什、和田两地最为集中。
据不完全统计,仅和田地区就有大小麻扎多座。新疆的麻扎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特别是“圣战”的进行,麻扎的数量日益增多。14世纪以后,由于和卓、依禅等宗教首领大力推崇麻扎朝拜,新疆出现了修建和朝拜麻扎的热潮,麻扎的数量急剧增加,建筑规模扩大,装饰日趋豪华。有些成为新疆伊斯兰教建筑的典范之作,驰名中外。麻扎同普通坟墓的外观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麻扎受到穆斯林群众的朝拜。麻扎的建筑规模有大有小,附属建筑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大型麻扎不仅建有富丽堂皇的高大墓室,还有清真寺、罕尼卡(依禅派信徒活动场所)教经堂和管理人员住房等附属建筑。大多坐落在城镇或风景优美的郊区。中、小型麻扎一般只有土坯拱北、平顶房,或只是一座土坟,较少或没有附属建筑,多在农村或戈壁荒漠。我国的著名麻扎大多分布在新疆,其中有些已被列为全国或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的保护。新疆的著名麻扎有: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扎在阿图什城郊。喀喇汗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可汗萨图克·布格拉汗的陵墓,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建造的第一座麻扎。
历史上建筑规模十分宏伟,后被毁,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政府拨款重建。主要建筑有墓室和附属清真寺,墓室为方体尖顶,砖木结构。室内是一座伊斯兰式的土坟。清真寺系土木结构的平顶建筑,可容纳千人礼拜。寺前有绿树环绕的人工湖,景色秀美。属于喀喇汗朝时期的著名麻扎还有:喀什地区的阿尔斯兰汗麻扎、玉素甫·卡迪尔汗麻扎、奥当麻扎、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马赫穆德喀什噶里麻扎等。和田地区的四伊玛目麻扎。禿黑鲁帖木儿麻扎在新疆霍城县东北的大麻扎村。
新疆地区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禿黑鲁帖木儿的陵墓。墓室为阿拉伯式方体穹顶建筑,无木柱横梁,四隅为半嵌入墙中的圆柱。高14米,面宽10.8米,进深15.8米。室内有暗梯可供登临。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新疆地区惟一的元代伊斯兰教建筑。属于元代的著名麻扎还有:阿克苏地区的贾玛里丁麻扎、额什丁麻扎等。阿帕克和卓麻扎在喀什市东北郊。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著名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园,俗称“和卓坟”。因近代讹传葬有凊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香妃”(即容妃)又称“香妃墓”。始建于年,后屡经重建和扩建。占地约亩,主要建筑有墓室、清真寺、教经堂、门楼等。
墓室建筑风格属阿拉伯式,底部方形,宽35米,纵深19米,高26米,外部以绿、蓝、黄三色琉璃镶嵌。顶作穹窿,直径17米,以苍绿色琉璃砖贴面。四角为半嵌人墙中的圆柱形邦克楼,内有阶梯可供登临。墓室内排列着阿帕克和卓家族成员5代72座土坟(实际现存58座)。属于明末清初的著名麻扎还有略什地区的阿尔腾麻扎、穆默德:谢里甫麻扎等。新疆的著名麻扎中,还有一些是无从稽考的、或伪托伊斯兰教显贵之名建造的麻扎。其中最著名的有和田民丰县的加帕尔萨迪克麻扎和吐鲁番的吐峪沟麻扎。
加帕尔萨迪克麻扎,俗称“民丰大麻扎”,系伪托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加帕尔萨迪克之名建造的,社会影响很大,朝拜者来自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此类麻扎还有8座,均分布在和田地区。吐峪沟麻扎,俗称“圣人坟”。据传,伊斯兰教产生前,有5个阿拉伯人来东方寻求“天意”,行至吐鲁番遇一携犬之牧羊人,遂同行至一石洞内修行,后6人及犬皆为圣。此类不可稽考的麻扎还有阿克苏的巴格达特麻扎、莎车的乞里坦麻、哈密的盖斯麻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