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籽料有“一红、二黄、三黑、四羊脂”之说,这既是价值的排行,也是玉石的稀有度排行。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惊讶,名头最大的羊脂玉竟然被挤出了前三?
今天就来分享一件籽料红沁“凤穿牡丹”,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红玉”摘下了桂冠。
名称:凤穿牡丹
材质:新疆和田籽料
重量:.8g
尺寸:*53*28mm
这是一件和田独籽巧雕的手把件,透沁满红,色调稳重,古朴沉厚,是红沁中最难得的正枣红色。
原籽的密度和结构属于沁料中较为优秀的水平,细度良好,老熟度较高,盘玩时手感十分油润。
料形大气饱满,上手很有分量,虽然存在一些沁料常见的白棉与黑点,但并没有进行打磨或切割处理。
这样虽然在品相上稍显不足,却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籽形与天然毛孔。从而提高了原籽的辨识度,是件一眼真的大开门料。
籽料雕刻的一般手法,都是对原籽玉质较差的部分,甚至是一些存在瑕疵的部分进行巧雕。以此起到挖脏去绺,提高整体品相的目的。
但这件雕件却是对玉质与沁色都较好的部分下刀,这就显得非比寻常。
要知道沁料虽然漂亮,却有着三个很难避免的缺点:玉质相对疏松,缺陷瑕疵较多,沁色表里不一。
所以沁料的开料风险就要比白玉高出许多,必须谨慎处理。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挑选玉质相对细腻,沁色也比较老熟的部分,采用浅浮雕的手法进行雕刻,以此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如果这样讲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打灯应该会看得更加清楚。
自然光下枣红色的红沁,却暗藏着密密麻麻的黑点,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铁离子的沉积。
铁是红色料的主要致色离子,含量越高,颜色就越深越红。但如果过高就会在玉石结构中富集,进而产生黑点。
这种现象在沁色与红皮上经常出现,是判断沁料与皮色真假的一个重要依据。
与白玉中从外部渗入的脏黑完全不同,沁色的黑点是一种内在的色素沉积,很难通过雕刻打磨彻底去除。
如果选择在这样的位置进行雕刻,原本隐藏在内部的瑕疵会被完全暴露出来,这绝不是有经验的处理手法。
这也许就是沁料雕刻的特殊之处,“藏拙”也是一种智慧。
关于红玉与红沁的问题还是要多说两句,与黄口料这种黄玉以及原生黄玉籽料不同,和田玉的红玉存量极低。
大多数“红玉籽”其实还是沁色较深的红沁籽。而更多通透明艳的“红玉”如果送去鉴定,结果很可能就是染色石英岩。
对于这种稀少又昂贵的玉种,就别想着捡漏了吧。
如果您要问红玉目前的价格,我只能说去年这个时候,市场上成交了一条无修的红玉独籽手串。七颗籽,六十克,一百三十万。
“籽料挂红,价值连城”,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