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文物新疆古代和田地区居民的餐具长什么样
TUhjnbcbe - 2025/4/25 21:5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历经数千年,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神韵的文化体系。餐具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最原始的碗、盘、杯,到后来的盉、豆、斝、高足杯、觚等,标志着饮食器制作和应用雏形的陶质餐具,还是工艺精湛质地奢华的金银质餐具,中国古代餐具从材质到形制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由单一、简陋向丰富、多样、精致的变化。

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城西南14公里的戈壁台地上的山普拉墓葬,为汉晋时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交通要塞,是战国到南北朝时期古代和田地区的一处公共墓地。墓葬出土的文物丰富,其中木器有余件,特别是各式造型独特、素美古朴的碗、杯、勺、盆、盘等木制餐具的发现,反映出古代和田地区居民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

木碗在古于阗使用颇为普遍。山普拉墓葬出土木碗达百余件,大多以旋制加工而成(即用一种简单的车床进行加工),也有少量用手工制作的。其中一件木碗为旋制而成,器物呈圆形,整体规整光滑,素面,敛口,弧腹,假圈足。口沿处稍有残缺,透出了几分古朴。

木筒是一种用来盛放液体的器皿,山普拉墓葬出土的木筒制作方法较为独特,先将一段树干凿空,然后在下部镶嵌上一个木底,就可以使用。这些木筒一般在外壁装饰凸棱状的弦纹,既美观又实用,还使得整个木筒平添了几分灵动感。

木勺在山普拉墓葬出土数量不少,这种木勺一般为手工制作,分短柄和长柄两种。年出土的一件汉代长柄木勺是用圆木刳而成,平口、圜底,口沿处稍残。长柄一端刻鸟头状,显得情趣盎然。木勺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应为当时人们的日常实用器物。

匜是中国先秦时代的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山普拉墓葬出土的匜造型如同一只鸭子,前有流水口后有短柄,手工制作而成。

除了在山普拉墓葬出土的碗、勺、盆、杯等木制餐具外,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北约公里处的沙漠中的尼雅遗址也出土了各类的木制餐具,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木筷。中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多年。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和田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7根筷子,木质、粗细基本均匀、表面光滑,粗0.3至0.5厘米、长19.6至23.7厘米,这些筷子的侧面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裂纹,但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有一双筷子长度相同,顶端附近刻有一圈弦纹,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经考证,这些木筷属汉晋时期,也就是说至少在多年前新疆的先民就已使用筷子吃饭了。张骞出使西域后,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畅通,丝路贸易的繁盛,中原的丝绸、纸张、漆器、纺织品等大量传入西域,促进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往来,筷子在新疆汉晋时期墓葬中出现也就不足为怪,可见当时中原饮食文化对西域产生的影响。

此外,在位于和田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吐扎克其村的西南台地上的英麻扎墓地,考古工作者同样也发现了木碗、木盆等餐具,餐具多为旋制,其中一个木盘里,还盛放着一整只小羊骨骼。

从和田地区古代墓葬出土的木制餐具中,不难看出西域先民不乏精于木工的匠人。其工艺证明当时已有旋架或旋床,人们已经掌握了用旋切法加工木器的技术,这种技术在当时的中原地区也不常见,它是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居民所发明的。《汉书》记载,当时塔里木盆地绿洲地区已有冶铁业,可制造刀、矛等兵器,锋利的刀具和可以转动的机械是旋切木器的主要条件。这种旋切工艺不仅可以将木器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同时旋切出来的凸棱弦纹也起到了装饰作用。

古代和田地区墓葬出土的木制餐具,真实再现了汉晋时期居住于此的先民的生活习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及生活情趣,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时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血肉联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周宁)

-End-

编辑:阿毛

审核:葛建

监审:司元勋

新疆是个好地方

文物新疆

无边瀚海人难渡,端赖驼力代客船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物新疆古代和田地区居民的餐具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