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维语中和田玉一词,透露大量信息 [复制链接]

1#

因为距离实在太过遥远,我初次接触到新疆人时已经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了,也不清楚人家是什么族,就记得烤出的羊肉串味道很棒。后来生活周边再成批的出现新疆人就是十来年前,在西直门转车时我也曾冒失地提醒过乘客,有人掏钱包,却完全没意识到人家是团伙作案。

往事不堪回首,我想大家也应该有类似的印象。总之我们对于新疆同胞的感情有点小复杂。而时至今日,多数喜欢和田玉的人也都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网络上与原产地的兄弟们有过交集。笼统地讲,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错的,说话斩钉截铁言之凿凿,毕竟土生土长,口中的方言俚语听着也叫人信服。

但如果你曾亲自奔赴过南疆,与当地的玉商有过深入的交流,那可能就会刷新以往的认知。他们对和田玉的真实理解与情感纠葛,可能远比我们以往坐在家里借直播想象的复杂。

首先因为新疆地广人稀,又受天山山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阻隔,乌鲁木齐、石河子、阿勒泰、伊犁等广大北疆地区与和田等玉石主产区相去甚远,这点看看航班时刻表也就可以理解啦。

仅就以和田为中心的主产区判断,由于信仰问题,当地虽然产玉,但历史上却很少出现较为完备的加工产业。这在以前参玉的文章中提及过,金庸先生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里让乾隆对香妃一见钟情的玉瓶就有些纰漏。

书上写那进贡的玉瓶上雕了香香公主的侧身像,才叫弘历睹物思人。但实质上被称作痕都斯坦工的中亚艺术风格玉器只可能雕刻几何纹饰、装饰图案,是不会雕刻具象人物、动物的。

而近年虽然新疆玉器厂也成名了几位玉雕名家,但如果你去看看他们的师承履历,便不难发现,这些人大多是建国以后,由官方派去上海、北京、扬州等地培训回来的。同时,几千年来整个西北地区也没出现过玉器收藏鉴赏名宿,这也是受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总体的氛围如此,具体到个人身上,首先由于教义问题,南疆的民族兄弟们自己一般是不戴玉的。别说是观音、佛像,你就是给他脖子上挂个猴子、熊猫,那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挨顿毒打都算轻的。

排除挂一身原石展示售卖的情况,我仅是在南疆见到过当地人把小子玉用纯金胡乱包裹镶嵌,坠在项链上的情况。亲口询问他们,比之和田玉,色彩鲜艳,透明闪亮的彩色宝石才是人家的最爱。

而维语中代表和田玉的“喀什”一词,原意就是白色石头的意思,稀松平常也没什么感情色彩。这足以表明当地人对和田玉的冷漠态度。既没什么兴趣,又懒得了解,也没啥人佩戴,这似乎才是新疆人对于和田玉的真实观念。

较之对于和田玉的无所谓,当地人显然是对汽车更有感情。这可能也与南疆的地理环境有关,有辆好的汽车,自己的活动不再受到限制,范围阔大了,钱也就容易赚啦。

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玉龙喀什河老玉石巴扎的对面就是个二手车交易市场。我曾与几个当地玉商交流过,他们都说卖了大钱就直接过马路去提车。前几年业界也经常流传着“某某买买提”子玉现场换宝马的新闻,可见人家卖玉就是为了买车。

客观上讲,我虽然喜欢和田玉,但并不支持饿着肚子,餐风饮露地搞收藏,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后,再以此为乐也未为不晚。表面上看,近些年新疆同胞们越来越爱玉,也越来越了解和田玉了,但其本质还是基于经济价值为目的。

尽管和田玉本身物质层面的的鉴定就已经要耗费大量的心神了,但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为因素的参与更为复杂多变,并非与我们隔着手机屏幕见到的一模一样,要想洞悉真相,最好还是结合实地考察,与巴郎子们打打交道。参玉在此打个赌,初次见面,对方就会热情诚恳地称呼你为“朋友”,至于其中含金量有多少,只能说因人而异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