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大漠,阳光有些迷离,蜃气充溢其间,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左手窗外,一路相伴、不离不弃的和田河,犹如飞龙在野,斗折蛇行,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撩动我的思绪。
我想起一段并未走远的历史——
年11月底,解放军进疆部队2军5师15团,千里转战,跋山涉水,步行到达南疆重镇阿克苏。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八路军旅团。抵阿不久,征尘未洗,便接到上级开赴和田、平定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将要发动的暴乱的命令。军情火急,刻不容缓,但又没有汽车等运输工具,只能靠开动双腿。
当时,从阿克苏到和田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沿迪化到和田的公路,经喀什、莎车到和田;第二条,由巴楚沿叶尔羌河到莎车,再经叶城到和田;第三条,沿和田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直插和田。前两条都是通衢大道,沿途有城镇、村庄,但要多走十几天。
为了争取时间,早日达到和田,扑灭那里正在酝酿的暴乱,15团毅然选择了最危险的第三条路——沿和田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直插和田。
12月5日,15团名官兵携带全部武器装备,迎着刺骨的寒风,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发。一路上,他们依靠维吾尔族向导带路,克服狂风、沙尘暴、干渴等困难,昼夜兼程,马不停蹄,以每天50公里的惊人速度,沿和田河急行军。历时17天,行程公里,硬生生在“死亡之海”之中蹚出一条生命之路,于12月22日清晨到达和田,一举粉碎了暴乱,解放了和田。
胜利的喜讯传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发来嘉奖电:“你们进驻和田,漠原荒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们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年国庆节,远在北京的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中的“于阗”,就是今天的和田地区。
和田解放后,这支部队中20多岁的年轻战士被编入国防军,其余千余人集体转业,组成生产建设部队,开赴塔克拉玛干沙漠纵深、离墨玉县37公里处一个叫夏尔德浪(维吾尔语,黑色的戈壁滩)的地方,垦荒种田,发展生产,建立了今天的*生产建设兵团第14师47团。从此,这些来自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的老战士,就像沙漠胡杨、戈壁红柳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了昆仑山下,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忠实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当年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老兵,大都是47团的普通职工,他们的后半生都是在大漠边缘度过的。囿于当时的条件,有的人娶了当地的维吾尔族女子为妻,有的人终身未娶,无儿无女。
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恩茂前来探视,曾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老兵还有约90人。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40周年时,还有70人,兵团领导问他们有什么要求。他们有的说,和田解放以后再没有去过,可不可以让他们出去看看?有的说,一直没有见过火车,可不可以让他们坐一次火车?在场的人听到这些质朴的话语、简单的要求,无不为之动容。当年,兵团专门将这70人接到乌鲁木齐,安排他们坐火车,到石河子等地参观考察。一路的所见所闻,使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兵们眼界大开,内心激动不已,感到一生的付出没有白费。
年,穿越沙漠的老兵健在的还有27位,很多人因病已不能走路,或者不能说话。年3月,以穿越沙漠的老兵群体为原型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沙海老兵》,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沙海老兵”一时家喻户晓。尽管该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演员表演等方面不尽完美,招来一些挑剔的年轻观众的吐槽,但老兵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们功高不自居、不自傲,扎根大漠几十年,默默守护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为此付出的巨大的个人牺牲,还是感动了全国亿万观众。
我知道,当年与穿越沙漠的老兵们一起转业,组成*生产建设兵团的解放军战士一共有11万人。他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不与民争利,开赴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北疆的固尔班通古特沙漠,兴修水利、治理盐碱,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发展生产、建立家园。
年,伊犁、塔城发生大规模边民外逃苏联事件(史称“伊塔事件”),边境地带十室九空。兵团奉命组建58个边境团场,形成一条纵深10到30公里的农场地带,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并负责公里的边境线的巡逻值守工作。从此,兵团在*形成了“两周一线”(南北两大沙漠和公里边境线)的分布格局。
60多年来,兵团就像是一个大学校,吸引数以百万的有志青年,告别内地的家乡,告别父母亲人,千里迢迢,关山飞渡,来到祖国遥远的西北边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亦兵亦民、劳武结合,既是建设*的大军,又是维护稳定的中流砥柱,还是捍卫边防的钢铁长城,为兴疆稳疆、守土固边作出的贡献,感天动地,可歌可泣,当永载史册。
年4月,我在塔城地区调研,来到位于裕民县中哈交界处的兵团9师团。这个团场是年“伊塔事件”发生后组建的58个边境农场之一。年初“珍宝岛事件”后,苏军不断侵入*边境地区,进行武装挑衅,以架铁丝网、驱赶中国边民、绑架中国职工等方式,蚕食我国领土。边境团场的民兵和职工,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他们种“爱国田”,放“主权牧”,拔除苏军非法架设的界碑和铁丝网,以民对军,英勇地开展反蚕食斗争。
年6月10日,为解救被苏军绑架的兵团职工,团女民兵孙龙珍不顾身怀10个月的身孕,奋起参加斗争,不幸被苏军机枪子弹击中,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附近的中国边防战士立即还击,当场击毙6名苏军。这就是著名的“塔提斯事件”,也被称为“孙龙珍事件”。事件之后,苏方强行在中国境内拉起了一道铁丝网作为“国界”。但是,苏军在白天刚拉好,晚上就被兵团民兵给拆除了。你拉我拆了很多次,由于兵团人的抗争,铁丝网最终没有拉成。年,这里重新划定国界,边境线向哈萨克斯坦延伸了20多公里,哨所也跟着前移。如今,当年的争议地区,包括苏军的暗堡,都已经全部划归我国所有。
在伊犁州,毗邻繁忙的霍尔果斯口岸的兵团4师62团,我听到一首歌曲——《军垦战士的心愿》:“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伟大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要问军垦战士想的是什么?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是我最大的欢乐……”在整个中苏关系紧张时期,在*长达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存在领土争议的地方很多。凡是兵团驻守的边防线,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民兵就是一个战士。凡是兵团屯垦的地方,我们中国的领土一寸也没有丢失。这是兵团人为共和国,为中华民族子孙万代建立的不朽功勋。
南疆地区极度干旱,交通异常闭塞,与北疆地区相比,开发条件要差很多。以穿越沙漠的老兵为代表的几代兵团人,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硬是在大漠周边开发出一片片绿洲,“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建成了阿拉尔、铁门关、图木舒克、昆玉等现代化城市,吸纳、集聚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和企业,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作用日益显现。
年12月,我来到位于乌恰县中吉边境的托云牧场。这是兵团管理的一个位置最靠西的单位,以柯尔克孜族为主。那里地处帕米尔高原,荒凉寒冷,人烟稀少。我欣喜地看到,牧场实现了定居,建成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职工楼,学校、幼儿园、医院等设施一应俱全,还实行集中供暖。在托云小学,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小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齐声朗诵《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祖国》,发音之标准、感情之真挚充沛,令人惊叹。校长告诉我,孩子们一个月前刚刚进京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文艺汇演,还获得了大奖。
喀什地区的皮山县、和田地区的墨玉县,历来社情复杂,是南疆地区反恐维稳的重中之重。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兵团开进位于皮山、墨玉两县之间的万古荒原,兴修水利、造林绿化,防风固沙、治碱造田,建立了14师团。年至年,因为工作需要,我多次来到这个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团场。我看到,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昆玉市拔地而起,街道宽阔整洁,人旺业旺,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年,团接管了墨玉县雅瓦乡的英阿瓦提村、胡木旦村,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对两村进行全面改造提升,维吾尔族村民无不拍手称好,欢欣鼓舞。
思绪飞扬中,车轮滚滚向前。这时,前方公路上出现了一座拱形建筑,跨道路两旁建立,上面一行红色大字甚是醒目——欢迎您莅临阿瓦提县检查指导工作。我们迅速从拱门下面驶过。就在此时,我猛然意识到:我们已经离开和田境内,进入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
我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自然风貌,试图发现一点阿克苏与和田的不同之处。结果令人失望:一样的黄沙漫漫,一样的坦荡无砥,一样的大漠孤烟,一样的空旷苍凉。如果不是那一座拱门,如果不是那一条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广告语,真不知道已经进入阿瓦提县,更不知道即将完成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旅程。
很快,我还是发现了一个很大的不同。一路如影相随、不离不弃的和田河,不知何时从视野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耐心等待,期待它如同上次一样,在不经意间再次现身,带给我们惊喜。然而,奇迹终究没有发生。
我知道,和田河在进入阿瓦提县境内之后,就抛下和阿公路不管不顾,径直向正北方向奔去,急匆匆地赶往一个叫肖夹克的地方赴约去了。在那里,它与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和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阿克苏河相遇,交汇成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年10月和年4月,我曾经两次来到肖夹克考察。在封闭的塔里木盆地,在辽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穿越戈壁、沙漠,珠途同归,风云际会,令人称奇。三河交汇处,河面开阔,水流浩荡,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气象万千。河两岸林草水泽密布,兔子、野鸡等动物活跃其间,充满了一种原始的野性,让人流连忘返。毫不夸张地说,肖夹克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审美创作、科学考察价值。可惜,由于关山阻隔,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到此旅游、考察的人并不是很多。
前行约半个小时,和阿公路明显转向东北方向。沙漠快速地向后撤退,主角依次让位于戈壁、草地、湿地和绿洲。当大片大片的棉田和挂满红色果实的枣林占据视野的时候,我知道: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到了。
果然,不到一会功夫,我们就抵达了沙漠公路的北部终点——南口镇。此处位于塔里木河南岸附近,与阿拉尔市区中心隔河相望。我们从南口镇出口快速驶下和阿公路。我看了一下手机,时间是下午3点。粗略一算,穿越大漠,走走停停,全程下来,一共用时约8个小时。
我们终于完成了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旅程。但是,正如和田河一路奔流,穿越大漠,到达肖夹克不是生命旅程的终点,而是高潮的开始一样,此行的高潮部分——阿拉尔,正出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首先来到塔里木河岸边,一睹我国第一大内陆河的风采。
这里是塔里木河的上游,三河交汇的肖夹克在距此向西30公里的地方。自肖夹克开始,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东流,到尉犁县的铁干里克,折向东南,注入台特玛湖,肖夹克以下干流长公里。若从叶尔羌河河源算起至台特玛湖,河流全长公里。涵盖了塔里木盆地的绝大部分,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自然生态和人类生产生活的生命线,被誉为“生命之河”“母亲之河”。
深秋季节,已经进入枯水期。夏季里奔腾咆哮的塔里木河,一改桀骜不驯的“无缰的野马”形象,变得异常文静、温柔。水很浅,流速很慢,沿着收窄的河道,静静地向东流去。
登上河岸察看,但见河道曲折,汊流众多,芦苇水草丛生,浩浩荡荡形成一幅“水上迷宫”景象。向东眺望,成片成片的胡杨林,好像一道雄伟的长城,一直绵延向遥远的天边,高高大大,蓬蓬勃勃。这些胡杨,经过霜冻,或者金黄一片,或者火红一团,如同晚霞满天,煞是壮观。据说,一直走下去,可以看到全中国规模最大、最美丽的胡杨林,那里是摄影家、画家们挥洒才情、进行艺术创作的绝佳去处。
下午4点半,我们跨过塔里木河大桥,进入南疆明珠、军垦之城——阿拉尔市区。
阿拉尔位于阿克苏东南方向公里处,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年,*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戍边。这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它走过的光辉战斗历程。一师屯垦阿拉尔60年,开垦良田万亩,兴建了16个农牧团场,创造了人进沙退、人造绿洲的奇迹,被誉为“塞外江南”,阿拉尔被誉为“南疆明珠”。
阿拉尔是蒙古语,“交汇”“汇聚”的意思。在这个听起来有点奇特的名字的背后,深藏着这座城市全部的生命密码。
壮美山川汇聚在此。天山横亘于北,塔里木河穿境而过,浩荡东流。冰川、雪山、草原、森林、绿洲、戈壁、沙漠等地形地貌,自北向南,依次呈现。在一个不大的地理单元里,集中汇聚如此多样的自然景观,实属罕见。上帝厚爱阿拉尔,将万千宠爱加诸它一身。
多元文化汇聚于此。几大文明体系——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古希腊文明,在*相遇、碰撞、融合,在阿拉尔也有体现。诸多的亚文化,如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维吾尔文化、中亚文化、屯垦文化、游牧文化等,汇聚于此,和而不同、多姿多彩,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五湖四海汇聚于此。阿拉尔30多万人,却几乎涵盖了全国各个省份,四川人、河南人、山东人、湖南人、湖北人、陕西人、甘肃人……如今,他们都是*人。在这里,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汇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中华一家亲,是个大家庭。
发展势能汇聚于此。全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南疆兵团发展,阿拉尔是中心。汇聚人口、资源、企业等要素,汇聚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动能,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可期,“北有石河子,南有阿拉尔,两颗明珠,交相辉映”不是梦。
使命担当汇聚于此。兵团为屯垦戍边而诞生,为屯垦戍边而存续。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在事关基础、根本、长远的问题上持续发力,当好维稳戍边的稳定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推动南疆出现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结构性变化。
我走在阿拉尔街头,宽阔的马路,整洁的街道,设计考究的建筑,加上清新的空气、畅达的交通,给人一种特别轻松、特别惬意的感觉。满城的树木花草,此时都变成得五颜六色,把这座绿洲新城装点得绚丽多彩,愈发显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阿拉尔市屯垦文化公园里,人流如织,有跳舞的、运动的、休憩的,还有健身的老人、蹒跚学步的孩童,歌声、笑声不断,传得很远很远——
远方的人请问你来自那里
你可曾听说过阿瓦儿古丽
她带着我的心
穿越了戈壁
多年以前丢失在遥远的伊犁
多年以前丢失在那遥远的伊犁
…………
这支歌节奏很慢,唱得深沉、忧伤,一往深情。听得出这是刀郞沙哑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但我一时又想不出歌名来。
正当我搜刮枯肠、试图回忆起歌名的时候,另一支歌曲已经唱响。歌曲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节奏欢快,热情奔放,感情真挚浓烈,让人联想起沙漠里飞扬的沙尘,胡杨林里跳动的火苗,麦西来普上欢乐的舞步。
这次,我立马听出来了,是克里木唱的《塔里木河》:
当我骑着骏马
天山走过
好象又在你的怀里
轻轻地颠簸
当我穿过那炽热的沙漠
你又流进了我的心窝窝
塔里木河
故乡的河
我爱着你呀美丽的河
你拨动着悠扬的琴弦
伴随我唱起欢乐的歌
…………
(文:王宏晓)
编辑:万婷责编:冯斌
审稿:钱素玲监审:杜新民
终审:王泽策划:向南棏
投稿邮箱:nysxcb
.